钱令希先生(1916.07.16 – 2009. 04.20),是著名力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更是大连工学院(我校前身)第二任院长,为我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校令希图书馆是以钱令希院士的名字命名。
1952年1月,钱令希接受大连工学院院长屈伯川博士之邀,来到大连工学院,任教授和第一任科学研究部(现科研处)主任。1979年任副院长,1981年至1985年任院长,后为大连理工大学顾问。40年来,他把全部心血奉献给我校,为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参加了我校土木系港口及航道工程专业的创建工作,又创建了工程力学系和工程力学研究所,建立了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教学与科研并重的骨干梯队,使我校的工程力学成为国家的重点学科,并办起了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他爱校如家,领导全校师生员工,解放思想,大力改革,并着意促进与国外的学术交流。钱令希关于治学育人有著名的“三重奏”之论,即重视人才、重视基础、重视创新。
第一重:重视人才
1978年,在参加全国科学大会期间,年过六旬的钱令希感奋不已,夜不能眠,信手写下了如下的诗句:
献身科教效春蚕,岂容华发待流年;
翘首中华崛起日,更喜英才满人间。
这首诗,表达了钱令希对祖国科学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献身科教、执著追求的崇高品格;也彰显了他振兴中华人才为本的理念和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
钱令希认为,发展教育、科学事业,第一位重要的是人才。办好一个学校乃至一个系、一个研究所,积聚人才很重要,要努力造成一种“群贤毕至”的良好局面。
1981年11月,65岁的钱令希被任命为大连工学院院长,在任命大会上,他发表了简短的就职讲话,明确宣告,“学校最重要的头等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要遵循科学规律。合乎规律则人才辈出;不合乎规律,甚至违背科学规律人才就被压制或者被扼杀。”什么是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律?钱令希根据自己30多年的治学实践,提出第一要有一个“活”字,要有活跃的学术空气,让教和学的人都有主动权。只给一方主动权,人才就出不来。第二要有一种感情。“感情浓厚与不浓厚大不一样,除了革命的责任感之外,还要有一种惜才爱才,荐贤举能的感情。”他要求“全校教职员工不论作什么事情,都要统一到培养人才的思想上来,统一到培养人才的感情上来,这样就能造成一个良好的培养人才的环境。”
一个“活”字,一种感情,道出了人才培养的规律,是钱令希关于人才培养理念观和方法的精髓和真谛。他识才、爱才、惜才,唯才是举、唯尖是拔,甘为人梯扶持人才,不拘一格培育人才,关心体贴立德树人,不遗余力地为人才的成长出谋划策,使许多英才脱颖而出。
作为一位具有远识卓见的教育家,钱令希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力促学校的国际交流,在他的关怀下,一批中青年教师被选派出国深造。这些教师去哪个国家、哪个学校、专业方向、导师的选择等,钱先生都十分关注并给了很多具体帮助。
1993年,一批跟随我国著名力学家钱令希教授多年的学生,为了学习钱老重视培养人才的崇高精神,表达对钱老多年抚育的敬意,鼓励有志于从事力学研究与应用优秀人才的成长,争取到多方面的捐助30余万元,设立了大连理工大学钱令希力学奖励基金。钱令希教授为基金会名誉理事长,钟万勰为理事长。1994年9月,钱老特意书写了“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字幅,内写道:“本基金…虽是杯水车薪,也足以表达对力学教学与研究的殷切期望与鼓励,令人感奋。”
“钱令希力学奖励基金会”自1993年成立以来,已奖励了799名优秀的青年力学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力学人才的培养和学科的持续发展。
钱先生非常重视人才的全面培养,立德树人。他利用各种机会教导他的弟子和学生,如何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感,如何担当起为民族和国家振兴的责任。他写了很多字幅赠送给他的学生,现在看来内容都非常切合对方,实际上也是一种思想教育。
1994年9月30日,在首届“钱令希力学奖励基金会”颁奖仪式上,钱先生送给青年人一番令人深思的话,他说:“有人说,‘教授穷,博士傻’。我说穷富是相对的,有钱叫富,有知识也叫富。没钱不行,钱多也不一定是好事。所以,对金钱的追求应当适可而止,而对知识的追求应该是无止境的。知识多了,为人类谋利益,心情平稳,家庭幸福。能说有知识不幸福吗?现在,经济大潮来了,紧跟着知识大潮就要来。我希望在座的要甘于清贫,做知识的富有者。要打好基础,开阔眼界,真正成为高质量的跨世纪人才。”一席话引得全场掌声雷动。
第二重:重视基础
2009年大连理工大学60华诞时,大连校友会向学校捐赠校庆纪念雕塑“基础”。雕塑“基础”正面选取了刚去世不久的老校长钱令希先生手书“学习,慎起步,要打好基础。研究,忌急躁,要锲而不舍”里面的“基础”两个字作为铭题,以此来纪念老校长。
钱令希先生治学历来十分重视打好基础。这方面他有切身的体会。钱令希11岁从老家农村考上了刚刚建校的江苏省立苏州中学,他对城市的一切都觉得新鲜,不禁贪玩起来。一年下来,英文连26个字母都背不了,历史课也不及格。他顿感问题严重,决心从头干起。1928年10月,年仅12岁的钱令希经过一个暑假的发奋学习,跳过初中考入了上海中法国立工学院高中部。钱令希汲取了在苏州中学的教训,不再贪玩。他严阵以待,潜心攻读,顺利通过了法文集中训练;第四年,他又以优秀成绩直升大学部土木科。在大学又年年都考第一名。这段经历,钱令希后来经常作为体会来向学生作介绍。他说:“学习如同在硬木头上钻螺丝钉,开头先要搞正方向,锤它几下,然后拧起来就顺利了。否则,钉子站得不稳不正,拧起来必然歪歪扭扭,连劲也使不上。求学之道慎起步啊!”
钱先生强调,“人的一生中,经常要补充基础知识……,人的知识结构也不是封闭固定、一成不变的,应当在科学创造中不断地进行调节和变换,”“治学必须打好基础,…,打基础是为了搞研究, 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同时也拓展和充实自己的治学基础。”
钱先生认为,对于打基础,“要理解得广泛些,不要局限在只是读书;打理论基础,还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下功夫。要注意实验技能的训练,以及数学基础、外语基础、语文基础、哲学和科学史基础。对现代科技人员来说,还要加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基础训练。这个广泛的治学基础,也就是科技工作者应有的合理的知识结构。打好必要的治学基础,才能构造优化的知识结构。”
钱先生对此也深有体会。他说,“起初搞桥梁设计,工作领域比较窄,后来搞结构力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同时常参加各种工程实践,虽然深感专业知识不够,但最使我困难的是基础知识和基础工具不够。我想如果在年轻时能把基础打得好些,不仅可以适应新的工作和要求,即使要补打基础和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也会容易些。所以我认为,只有打好比较宽厚的基础,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性强,后劲潜力大,工作中才有创新的活力。”
钱先生还专门发文,呼吁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语文修养。他强调,“深邃的直觉洞察力, 娴熟的数学工具, 准确的概念语言, 以及得心应手的实验技能和外文工具, 是每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素质或基本功”“没有正确的概念和明确的语言, 要对事物进行科学抽象, 揭示它的内在本质是不可能的”“理工科大学生们加强语文基础的学习, 不仅有助于他们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并且在此基础上, 运用自己较熟练的现代科学理论、数学方法和技术手段, 去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写出逻辑严谨、文理通顺的科技论文,去开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接触的边缘区,而且有利于大家在祖国的语言宝库中开阔心胸和视野, 陶冶性情和智慧, 领略历史风光, 热爱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钱先生在指导研究生时就十分重视研究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严格要求他们打好基础,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他和研究生第一次谈话就勉励他们:路要一步一步走,不要企图一下子写出高级的论文,而首先要提高“位能”,打好基础。他发现有的学生写读书报告字迹潦草,龙飞凤舞,缺乏工架时,就提出严厉批评。要求他们不要轻视写字这一基本功,并推荐颜真卿的“多宝塔”等字帖,介绍练字的基本方法,建议他们平时多临摹。
钱令希作为一位大教育家,他重视基础不限定教育的层次和范围,无论研究生教育还是本科生教育,无论大学还是中小学,视野所及,都留下了他先进的教育理念。2002年,已经86岁高龄的钱令希,还非常关心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亲自挑选了《工程力学》和《理论力学》两门力学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全程听课、跟踪,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他还关心中小学的基础教育,担任大连市教育顾问后,他经常主动到中小学听课,为促进大连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不少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走进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学校,教学楼外醒目处有一段发人深省的题词:“青少年是为人生一辈子打好基础的最重要时期,学习要自觉生活应自理、自律、自强,长知识、长身体,像春花一样灿烂有朝气。”理工附校校长周杰说,附校人永远也忘不了,钱老在耄耋之年仍多次来到学校为孩子们做报告、参加学校的活动。在钱老睿智的言谈中,孩子们找到了奋斗的方向。
第三重:重视创新
钱令希始终鼓励后人超过前人,鼓励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他说,“后人超前人,一代胜过一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人才资源开发的正常规律。他认为,教师在学业上永远保持优势的情况,在天底下是没有的。“学生要不比先生强,我们的科学和教育还怎么发展?”
钱令希认为,“做学问,搞研究,总是同矛盾打交道。人的才华,就体现在是否善于揭露和发现矛盾,分析和解决矛盾”;体现在“不安于现状,不笃信旧说,敢于与常理相悖,大胆创新学说。”要成为有用之才,必须勤奋;勤于学,勤于创新,对求知识的勤奋精神和对新事物的敏锐感应。
钱先生对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视和关注。他认为,“作为更高平台的研究生教育仅使知识再度更新是完全不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根本支点。”研究生应具备“开拓创新”能力。“开拓就是要能扩大研究境界,走向科学前沿。创新就是要能提出新概念、新思想、独立思考地解决问题。研究生不应总是在别人的框框里跟在后面跑” “研究生培养要突出的是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爱因斯坦语),应该改变以往强调全面发展而忽视个性发展的倾向,为研究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适合研究生个性发展,使研究生有足够的自由选择和发展的空间。”
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钱令希认为,“导师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导师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更需要创新”“在研究生教育中‘导师总比学生高明’的想法是错误的”“在学术上导师和研究生是平等的关系,尊重导师并不是一切服从导师”“不愿培养学生超过自己的导师不是好导师”“容忍学生与自己激烈争论的导师才具有较高的学术和道德水准。”
钱令希提出,“在学术上师生应该是同事和朋友的观点才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交朋友式’的培养研究生是一个很好和有益的方式。平等和谐的学术环境更有利于培养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钱令希把流行的俗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创造性地改为“一日为师,终身为友” ,一字之变彰显了他对培养创新人才的深刻思考和领悟的真谛。
率先在学生中倡导“创造性自觉学”的教育,这也是钱令希对高等教育界的一大贡献。在学习方法上,钱令希特别强调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自己的总结才能提高,这才是真才实学。”“知识信息贫乏的人固然缺乏创造性,但只图信息饱和的人也会溺死在书海之中……,只想在知识海洋中吞食的人,他自己也将被知识海洋所吞食。”
钱令希本人就是个不安分的人,创新的楷模。他说:“在学术上,我老是不安分的。”他从没有满意过自己的学识和工作,始终站在学科前沿,敢为人先,善于捕捉和开辟学科新方向。1950年,钱令希在《中国科学》发表《余能原理》论文,开我国科技界研究变分原理之先河。远在上世纪50年代末,他就敏锐地预感到计算机将对力学产生的巨大冲击,在60年代初就安排当时的4名研究生学习结构分析的矩阵理论,并在科研团队中积极普及应用计算机,文革结束后,他正式提出“计算结构力学”学科。钱令希是中国计算力学和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的开拓者、把结构力学与现代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先行者与奠基人。钱学森曾评价他,“紧跟时代步伐,我表示十分钦佩!”。
钱先生不懈余力地支持大连理工大学的创新教育。从1986年至今,大工创新教育发展沿革可分五个阶段,在前三个阶段,从1993年——2001年8年中,大工仅“创新教育”单项教育成果,就连续获得一次省级二等奖、两次国家级一等奖,这是全国高校绝无仅有的最高荣誉,创新教育随之在国内名声鹊起。然而,创新中心只是民间组织,从1986年到2001年,坚持15年创新教育改革实践,要再想进一步前进似乎不可能了。
在这个关键时刻,钱令希提醒创新中心不要放弃大好机遇,还要做大做强。 2002年9月份,秋季学期开学后,钱先生针对推进创新教育过程中,遇到不少管理上的难题,又提出:必须加强全校创新教育的统一规范化管理,成立高层次的创新教育专门教学管理机构。他身体力行,亲自命名为“大学生创新院”、并说服校领导同意批准成立,任命一位副校长担任院长。大学生创新院的成立是大工创新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如果没有钱先生的创意、力挺和变通,就上不去这个台阶,创新教育也不会有今天的大发展,这是钱先生独特的无可替代的贡献,他是当之无愧的大学生创新院的创始人。
2004年2月19日,在大学生创新院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上,钱先生发表了一席发自肺腑的讲话。他说, 我国人才培养和人才资源开发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我非常赞成创新,赞成学校加大力度支持创新教育,成立大学生创新院,使创新教育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今后创新教育规范化管理要和大学生创新环境建设结合起来。钱先生提出要抓住三个要点: 一是注重制度建设。要改变应试教育制度。二是注重环境建设。使具有个性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建学校人才培养的品牌。三是课程建设。创新院开出的课程要有创新特点,要实施讨论式教学方式。钱学森的很多新理念、新思想是就是在讨论班的讨论中提出的。
部分引自大工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