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级新同学们:
欢迎你们选择大连理工大学,在未来的时光里,你会感受到学校强劲的学科实力、雄厚的专业师资、优越的资源背景,以及全体教师对每一位大工学子的殷切期盼和深切关爱,希望你们能在这里找到梦想的落脚点,成长为有能力、有情怀、有格局的优秀大工人!
一.学院概况
岁月沧桑砥砺,江河奔流不息。七十余年栉风沐雨,七十余载春华秋实。作为基层教学科研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创建于1949年,一代又一代建工人秉承“厚德和物、勤学创新”的优良传统,追求卓越,奋斗不息,怀家国大任而致远,历时代沧桑而弥坚,用勤劳与智慧开辟了一座馥郁芬芳的桃李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累累硕果。
建设工程学院由土木工程系、水利工程系、港航与海洋工程系、交通运输系和建设管理系组成,下设26个研究所。现有水利工程和土木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1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本科专业,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水利工程),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结构工程),2个一级学科辽宁省重点学科(土木工程、水利工程);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建设工程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大洪、林皋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欧进萍、孔宪京为杰出代表。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才培养工作紧跟新时代发展需求,以建设新工科为导向,紧密结合工程实际,深化培养模式改革。七十多年来,从这里走出去的28000名建工学子已成为全国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中流砥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创新永远在路上。七十多年来,建设工程学院承担了众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成果丰硕。2014年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40余项。洋山新港、三峡工程、金马大桥、珠港澳大桥……这些国家重大工程凝聚了建工人的智慧和汗水;海洋工程、高坝抗震、结构安全、防洪发电……这些国家科技奖励成果见证了建工人勇攀科技高峰的气魄与风采;在深海资源开发,极地科学考察、核电风 电利用、智能建造等新领域的探索中,建工人依然步履坚定,豪情满怀。
二.师资队伍
建设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291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09人、副教授12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0人,“百千万人才工 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特聘教授1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教育部青年学者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6人。
三、国际交流
学院深入开展与国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探索特 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拓展国际科研合作。
人才培养方面,经过长期建设,学院获批4个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派出学 生20余人次。近年来,学院年均派出联合培养学生30人,接收学位留学生30余人次。与帝国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西澳大利亚大学、卡迪夫大学等多所海外知名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同时成立土木工程国际班,建设英文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打通国际化人才培养渠道。
科研合作方面,学院瞄准国际前沿,与国外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高度互信的科研合作关系,学术交流频繁、合作渠道通畅。通过人才互访、学生联合培养、科研项目合 作、联合发表论文、召开学术研讨会等多种方式,开展了诸多科研合作,逐步提升学院科研与学术的综合实 力。学院与西澳大利亚大学海洋基础 研究中心通力合作,共同建设的“海 洋油气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已于2022年完成验收,在基础研究、国际化人才团队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国际影响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院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积极申报国际合作科研项目,设立国际化基金,大力吸引“高精尖缺”外 籍人才。学院现有2个“111引智基地”,在研6个“高端外国专家”项目,每年邀请一大批国际知名学者来校交流,为学科国际化建设谏言献策,极大的促进了学院的国际化进程和国际学术影响力。此外,学院每年派出师生长期出国(境)访学进修20余人次,短期出访交流300余人次,积极主办和承办大中型国际会议,拓展师生的国际化视野。
四、校园文化丰富多彩
以向上向阳文化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造体育运动节、培育舞蹈团、乐团、合唱团等精品社团,组织学生参与峰岚杯、祖国颂、篮排球赛等大型文体活动,涵育高雅文化;搭建寒暑假社会实践平台、建立校内外多个实践基地,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培养奋斗精神;理论学习多维度覆盖,打造“最后一次党日”品牌活动,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科创氛围浓厚,学院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积极发挥专业教师、班主任的专业优势,营造浓郁科创氛围;积极指 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国际混凝土龙舟赛、全国大学生岩土工程竞赛等国内外高水平科技竞赛,提升专业素养;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系列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创新比赛,激发学生创新热情;举办博士生论坛,营造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拓展研究生创新思维,提升科研水平。
五、校友风采
光阴荏苒,春华秋实。七十余载艰苦创业,薪火相传,镌刻着建工人的耕耘与收获、光荣与梦想。自创建以来,建工学院秉承“厚德和物、勤学创新”的院训,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商业精英以及政界要员,还为大型国有企业、水利部、交通运输部、自然资源部等各部委、高校、科研院所输送了大量的专业型人才,从这里走出去的莘莘学子达28000余人,他们的成就让我们倍感欣喜和荣耀。他们不忘初心,勇担重任,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推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