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
新生报到
     迎新快讯 
    |
     报到须知 
    |
     院系风采 
    |
     本科生报到 
    |
     研究生报到 
本科生报到
当前位置: 首页>>本科生报到>>正文
新生家长指南——精英人才培养模式
2018-08-29 06:28     (点击: )

一、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推行国际通行的基于平均学分绩点(GPA)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学籍管理制度和学位授予制度。

学分制是指以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衡量和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基本单位、以取得最低毕业总学分作为学生毕业主要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以各专业规定的最低学分数和修读要求为依据,以选课为中心,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修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和自主选择授课教师。学生在规定的年限内完成主修专业培养计划中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

2009年开始,学校试行按学分收费的管理制度,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选择提前或延迟毕业时间。

二、大类招生与大类培养

2008年开始,学校实行按专业大类进行招生,转变了传统的按专业招生的机制,使学生摆脱“一考定终身”的发展局限,为学生营造条件宽松和自主发展的培养环境。学生经过通识课程和大类基础课程学习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确定主修专业及专业方向。符合条件的一年级学生可在全校内选择专业大类;符合条件的二年级学生可在学科大类内选择主修专业。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努力为学生重新选择专业创造条件。

学校实行按大类培养模式,即“基于通识教育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低年级以通识教育为主,高年级以面向学科门类、学科大类和学科专业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为主。一、二学年以基础平台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大类基础课程)为主,按照学科大类打通培养;第三学年开始设置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根据学生所选择的专业和专业方向,进行宽口径专业分流培养。

三、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

学校从培养具有工程专业知识、通晓国际贸易、外语应用能力强、能够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人才角度出发,在国内率先创建了多元化、复合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先后开设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车辆工程和金融学类专业英语强化班,以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日语强化班。2011年开始,学校在“英语强化班”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设立了“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土木工程”3个国际班,学制4年。国际班按照与国际接轨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聘请外籍教师或具有国外经历的优秀教师采用全英语或双语授课,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责任意识,国际交流能力、领导能力和服务能力的“地球公民”。

学校还积极拓宽与国际知名大学联合培养学生的渠道,在部分专业实行“2+2”、“3+1”(合计4年)等联合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2年或3年后,去国外高校继续学习2年或1年。目前,主要合作的学校有:英国爱丁堡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伦敦大学院、格拉斯哥大学、拉夫堡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西澳大利亚大学、昆士兰理工大学,德国波鸿大学,韩国庆熙大学、韩国明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熊本大学、广岛大学、金沢学院大学、北九州市立大学等。

此外,学校还积极创造条件,为本科生提供在国外著名大学进行短期学习、文化交流、实习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各类国际竞赛等国际交流的机会,努力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渠道,使更多的学生在学期间有国外学习与交流的经历,接触异国文化、开阔国际视野。

四、理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与中国科学院实行“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的高校之一。依托我校“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点培养基地”,联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开设华罗庚班;依托我校“等离子体物理”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级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开设王大珩物理科学班;依托我校“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基础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设张大煜化学菁英班。充分发挥我校理工融合的学科优势,培养符合国家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兼具深厚基础科学理论和工程科学知识,能更好地解决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等跨学科问题和科学技术前沿问题的科学家。

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培养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发挥人才培养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推动学校人才培养的深层次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2008年开始,学校分别开设了“机械类创新实验班”、“电气信息类创新实验班”、“化工环境生命类创新实验班”和“钱令希力学创新实验班”。“创新实验班”中符合条件的学生,根据本人意愿可选择提前攻读硕士学位,实行“本—硕”或“本—硕—博”分阶段贯通式培养模式,在国际和地区交流、奖学金评定等方面,“创新实验班”可享受更加优惠的政策。

学校继续开设创新实践强化班。创新实践强化班以在校各专业低年级本科生为主,招收学有余力、且对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有浓厚兴趣的大学生开展创新实践、科技竞赛、科研训练、项目实训及创业活动等,通过“学习—实践—创新—学习”的途径,培养大批具有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创新拔尖人才。

六、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2010年6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我校成为首批入选的高校之一,目前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已达16个。学校在部分工科优势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米其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浪潮集团有限公司、大化集团公司、大连港集团有限公司等近30家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签署了卓越工程师人才联合培养协议。进入“卓越计划”培养的学生,将至少有一年时间在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训,接受企业的先进文化、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理念的教育和熏陶,拓宽国际视野,同时享有企业的优先聘用权。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实习实践平台。

七、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充分利用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优势学科资源,建立交叉培养的机制,在部分学科间打破专业界限。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辅修其他专业。从2012级学生开始,学校将辅修、双学位培养方案完全打通,实行贯通式培养。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自主选择相关专业进行辅修、双学位的学习。在基本学制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辅修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由学校发放辅修证书;在取得辅修证书的基础上,完成该专业规定的辅修后课程,由学校发放双学士学位证书。学校目前开设10个辅修、双学位专业,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英语、日语等,学校也会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时地调整辅修、双学位专业。

八、免试推荐研究生制度

学校每年在应届毕业生中推荐优秀学生免试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推荐免试的研究生比例占应届毕业生的15%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被推荐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关闭窗口